克里斯朵夫的悲伤吉他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克里斯朵夫的悲伤吉他,以及克利斯朵夫音乐小说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吸血鬼电影里的乐器
你为什么一定要过快乐的生活?你听不同的音乐,当然也可以过不同的生活。
说文解字:歌特(Gothic)
经常查字典是文字工作者的好习惯,牛津英语字典给出了以下两个解释:1、一种摇滚乐风格,激烈地混合了吉他贝司鼓,并有着启示录般的或神秘主义的歌词;2、这种音乐的表演者或追随者,经常穿着黑色的服装并化着黑色的妆。但是,就像高手不会去百货商场买电吉他一样,我们不能完全相信牛津字典这样的摇滚乐业外人士。
关于“gothic”这个词的出处,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的一个叫作西歌特的部族,这个以破坏和掠夺为乐的部族以无知和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中世纪,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最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及所谓的“歌特式”建筑。而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以Edgar Allan Poe、Mary Shelly和Bram Stoker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所创作的恐怖小说也被形容为“歌特”风格。
但用来描述音乐和文化还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时正是朋克运动落幕,后朋克登场。首先Ian Astbury在描述Sex Gang Children这支乐队时用到了“gothic pixie”(歌特精灵)的字眼;之后,Siouxsie Sioux(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乐队核心人物)在形容她乐队的新方向时使用了“gothic”;再之后,Joy Division乐队的经纪人于1978年在BBC电视台的节目中将乐队和主流流行乐队比较时用到了“gothic”这个词。
Bauhaus在1979年推出的《Bela Lugosi's Dead》是最早被贴上“歌特”标签的作品,至少大家一致公认。
歌特音乐作为朋克的一种后续事物(死亡摇滚)在此后由视觉艺术、文学、音乐和服饰等构成的一整套美学和思想发展为一种地下文化,并由此衍生了无数的地下群落,这些群落发展至今虽然在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但有两点却是所有歌特族们共有的:服装的颜色和音乐。
歌特乐队名单当然要音乐先行了!
早期原形歌特乐队:
Bauhaus(包豪斯)、Christian Death(基督之死)、Southern Death Cult(南方死亡崇拜,后改名为The Cult)、Joy Division (快乐分裂,但他们的外貌看起来并不太歌特)、Sisters of Mercy(仁慈姐妹)、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苏克西与妖精);
准原形歌特乐队:
The Fields of The Nephilim (比之上面的乐队资格稍嫩了点,但比新乐队又太老了)、The Mission(UK)(他们早期的作品被传媒认为很歌特)、Sex Gang Children;
柔和歌特乐队:
Dead Can Dance(死亡之舞)、Xmal Deutschland、Danielle Dax;
金属/工业歌特乐队:
Creaming Jesus (金属倾向的一支乐队)、James Rays Gangwar (依靠采样器的一支乐队)(很多歌特族很喜欢听Ministry,但Ministry却不是真正的歌特乐队);
实验/民谣化/神秘(Occult)歌特乐队:
Current 93、Death In June、Sol Invictus;
新歌特乐队:
Nosferatu、Rosetta Stone 、Shadow Project(Christan Death的一个分支)、Clan of Xymox (一支依靠合成器的乐队,很有舞曲味道)。
歌特文化的兴衰
八十年代,歌特乐队们在商业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功,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All About Eve、The Cure、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Fields of the Nephilim和Christian Death这些乐队都有过上榜歌曲,他们所界定的“经典歌特”之声是这样的:清脆的曼陀林风格的半原音吉他、沉稳的单音符贝司线条、简单但快速的节奏、浓重的合成器效果和阴暗的演唱。尽管一些“经典”的歌特乐队一直坚持到了今天,并且仍能得到当今歌特族的热爱,但今日歌特文化的主角已不是他们了。
在八十年代,歌特服饰时尚由这种音乐风格发展而来,染黑的长发、苍白的皮肤、紧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银饰(多用早期欧洲和埃及宗教性的设计)。黑色摩托皮夹克、黑色紧身牛仔裤、黑色网眼丝袜和黑色飞行太阳镜成为歌特族的注册商标。
九十年代,歌特音乐在传媒中渐渐失宠,但歌特文化却愈发强大,急速膨胀的夜总会行业使得歌特组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新出现的简便而且便宜的桌面出版系统和家庭录音技术协助产生了大量的歌特杂志和不同质量的小样,这使歌特文化显得活力十足。而好莱坞维多利亚恐怖电影的复兴恰在此时,《乌鸦》(李小龙之子李国豪在拍摄此片时神秘丧生)、《剪刀手爱德华》、《夜访吸血鬼》等一系列卖座恐怖片为歌特文化注入了新的兴奋点。歌特时尚巧妙地随之有所改变,卷发、高马尾辫和战斗裤是一种风尚、长直发、维多利亚式的丝绒和花边也是一种风尚、皮革与塑料装也都成了风尚,但不同的是这种风格和北美流行的任何东西都无相似之处。歌特时尚中永远流行的只有黑色紧身牛仔裤。
九十年代也有些歌特乐队打上了排行榜或独立排行榜,这里包括Garbage、Rosetta Stone、Sheep On Drugs、Nick Cave、Nosferatu和Curve等等,他们的音乐风格不完全同于前一代歌特乐队,但他们均有着歌特式的演唱风格、阴暗的音乐主题和合成器阴暗的效果,虽然他们大多不承认自己是歌特,但他们看起来却是不折不扣的歌特式风范,否则怎么称呼他们?
虽然他们的影响力在明显逊于八十年代的歌特乐队,但是九十年代,“歌特”(goth)文化的含义却大大加深了,此时它不再仅仅意味着一种音乐风格,同时它还是一种时尚、一种人生态度和一种社会风景——时尚全是黑色的、态度全是阴暗的,而风景全是模糊的。
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没有听过太多歌特音乐、但按照歌特的方式穿着和思考的歌特族,他们喜欢听的是工业音乐、重金属、高技术音乐和非主流音乐。这些歌特族偏爱的流行乐队包括The Prodigy、Front 242、Cubanate、Menswear、White Zombie、Pop Will Eat Itself、Front Line Assembly和Nine Inch Nails等等。
歌特作为反文化
1969年:嬉皮们发现了世界的丑恶,于是他们发誓要用爱来改变这一切。
1979年:朋克们发现世界依然丑恶,于是他们竖起中指表示蔑视。
1981年:歌特族们看破红尘。
识别一支歌特乐队
1、此乐队的音乐气氛怪诞且超现实。
2、此乐队的歌词包含歌特主题(奇奇怪怪神神秘秘凄凄惨惨荒荒凉凉)。
3、乐队成员的外表十分歌特化,一水儿黑。
4、乐队自称歌特乐队,和其他歌特乐队一起演出,并出现在歌特合辑当中。
四大歌特唱片厂牌
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
识别一个歌特族
害羞且不爱交际。
艺术倾向。
永远的黑色或暗色衣服。
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
永远不戴金首饰。
苍白,哪怕是在夏天。
拒绝所有有趣的社会活动。
歌特味道?
任何气氛诡异阴暗的东西都算是有点歌特味道。
关于音乐,有上百像darkwave、goth techno、dark alternative、ambient ethereal之类的名词都有“歌特味道”。
再具体形容:黑暗的淫欲、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吸血鬼文化恶魔主义?邪教?
歌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与种族、性别也无关。大多数歌特乐队都是非宗教的甚至是积极的反宗教乐队。那些吸血鬼、天主教、古埃及和异教的视觉信号只是在传达“黑暗的力量”,以联系至歌特音乐的感觉。
歌特族们与其他同年龄的社会团体一样同样存在社会倾向,你会发现年轻的保守主义歌特族、共产主义歌特族、法西斯歌特族和无政府歌特族,但是这实在是很少的一群人,九十年代歌特族中最大的倾向实际上是对政治的极度冷漠,因为几乎所有党派的观点听起来都是一样的,而且毫无用处。这是Rosetta Stone乐队最喜欢的主题。
歌特存在的理由
很多人被一种毫无快乐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这很不幸。但是歌特使这种消沉的感觉成为了生活方式的一种,换句话说: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选择——这是一种艺术。
歌特同时也许还是一种精神疗法。如果你对一个属于主流社会的白领仔细谈起你上次自杀未遂的经过,那么他可能会带着一种奇异的眼光躲你躲得远远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你或许还可以得到廉价的同情。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你歌特族的同伴永远不会为你感到难过,你手腕上的疤痕会得到认真的尊重,“你很酷”!所有感到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都会在歌特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歌特时尚
任何黑色的东西,或其它暗色,如海军蓝、深红。
可以透(薄尼龙或渔网状面料),但不露。
银饰。
苍白的皮肤。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一种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为想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这一审美,也可能是反对沙滩文化里“太阳晒出的古铜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论。
黑发、漂白过的极浅的金发、红发或紫发。
黑白化妆。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细眉。
自我束缚的装饰和恋物癖的服装。皮革、PVC、橡胶、乳胶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纪的束腰也极为常见。
宽领带或带钉子的项圈或紧紧系在脖子上的丝绒绳。
T形十字章(古埃及关于永恒生命的标志)。
太阳神之眼。Sisters of Mercy的唱片《Vision Thing》使这个标记广为流传,有些人会将这个标志刺在身上。
五角星。这是异教徒关于火、土地、空气、水、灵魂的符号。
十字架(基督的象征)。
歌剧风格的披肩、斗篷和长手套。
锁链和铁钉。
身体穿孔。歌特族们一般不会像朋克们那么极端,他们会讲些品位。在美国的犹他州,舌头是首选部位,其次是鼻子,再其次是(难以启齿,私人部位)乳头。
歌特式爱好
艺术,特别是音乐、摄影和绘画。
人文,特别是文学、历史和哲学。
H. R. Giger的幻想生物美术“异型”,和达利的超现实主义视觉作品。
丁香烟,一种更经久、更浓厚,对人体危害更大的香烟。
猫,因其特有的阴郁气质而被歌特族所青睐。
蜡烛和圣诞树,气氛十足歌特的照明物。
妖精、怪人、蜘蛛、蜘蛛网、坟墓、棺材等其它与幽灵有关的东西。
你是一个歌特族吗?
你时常会感到自己有魔鬼的气质吗?你的是否经常希望白天不再出现?你永远喜欢黑色的T恤衫?
也许你就是个歌特族,只是你自己并不知道。
你常常沉溺于消沉的感觉,并在痛苦的冥想中获得了一种奇怪的欢愉感?那你真的具有歌特倾向。不过,如果你喜欢以一种暴力的方式获得这种感觉,那么你根本不是歌特族,这只是精神疾病而已。
你的衣柜里全是黑色的衣服?那你有可能是个歌特族。
你想是吗?
首先要从基础开始:头发、脸和皮肤和衣服。请参见六大歌特模特,针对自身情况进行处理。注意,不要穿什么马利林·曼森的黑T恤,那是休克摇滚,不是歌特摇滚。
之后是神态和气色。显得极其绝望极其痛苦是极其必须的——世界如此,社会如此,你怎能无动于衷?记住:必须克制你的喜悦心情!永远永远永远不要微笑!没有任何事值得高兴!在歌特族里,微笑就等于让罗伯特·德尼罗这样的酷男去扮演一只唐老鸭。
再者可以考虑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穿个孔,加些金属饰物。
当然你知道了,歌特不只是一种时尚,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衣食住行,你一定要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超乎常人的阴暗。
你还可以养一只啮齿类的小宠物,比如老鼠什么的,啮齿类是自然界的歌特族,你应该经常和它交流一下哲学问题。
还有特绝的一手,你可以买一付棺材作为周末时的睡床,那真的是歌特到家了。
之后你可以检查一下,自己问自己几个问题:我像幽灵吗?我的朋友家人总是被我吓到吗?我天天穿得都像万圣节的恐怖之夜吗?如果回答一律肯定,那恭喜你,你够歌特的了!
乐队如是说
London After Midnight:
“我们不是吸血鬼,我们也没说过我们是,我不会像那些傻瓜一样号称要成为吸血鬼。所有关于吸血鬼的故事都要烦人死了。”
Dead Can Dance:
“我们的乐队名反映了对生命进程转变的一种思考,生命来源于死亡,死亡也会轮回为生命。”
“不幸的是许多人错误理解了我们想传达的象征,简单地将我们归为什么无害的死亡摇滚参照系。然而相反,我们的音乐是关于创造生命的,而不是关于剥夺生命的。我知道唱片商和媒体喜欢将乐队归类,但我们则一直同此做斗争,从新世纪到歌特到古典音乐,无论什么,都不是我们所适合的,我们的音乐是自然演化而成的。我们的所作所为不同于当代的大多数乐队,我们打动的是别人不曾触及的心灵领地。”
Human Drama:
“我想我们正在做的音乐是彻底原汁原味的,歌特族们喜欢我们的音乐也许是因为他们对艺术化、情绪化的音乐更具接受能力吧。他们会接受从Dead Can Dance到Shadow Project这样不同的音乐。我们并非在一条歌特之路上,但我们可以看见歌特族们走在我们的路上。”
Christian Death:
“因为我们的歌词和我们的名字, 许多人说我们是反基督的魔鬼。但我们并不反对基督的学说,我们反对的只是利用基督的名字和学说欺世盗名、鱼肉人民的行为。神职人员没有权力对其他人作出判决,只有上帝可以。我们的名字实际上指的是耶稣,他为那些信仰他的人死去。我们没有任何想玷污他的意思。”
Rosetta Stone:
“我希望使歌特尽可能地易于接近,我们创作音乐是为了舞池里的人,我们不会赞美连环杀手或把吸血鬼浪漫化。”
哥特金属
Gothic metal可说是欧洲摇滚金属乐界近年来声势逐渐上扬的一支乐派,尽管目前相较于速弹金属(speed metal)、前卫金属(progressive metal)和旋律死金属(melodic death metal)等乐派的主流地位而言,势力仍不算庞大,不过从每年这些新兴歌特团的成长速度和发片量来看,可以想见地在未来绝对会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本文中,我将从歌特在艺术文化上的起源和发展,到其对于重金属音乐的影响,以及歌特派金属乐的发展做一详尽的介绍。
何谓「gothic」?首先,从字面上来解释,它包含了三种意义,第一,在建筑上的歌特式建筑如大教堂(cathedral),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与结构;第二,在文学上歌特是用以形容那些以黑暗寂寞地点(如荒废城堡)为背景的奇异、神秘之冒险故事;第三,歌特也代表一种字体相当华丽的印刷或书写风格。
最早「gothic」这个字是起于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Middle Ages,5~15世纪)的艺术风格,它的源由是来自于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歌特族人,在15世纪时,意大利人有了振兴古罗马文化的念头因而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由于意大利人对于歌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隔,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对他们而言即意味着野蛮。仅管gothic这个字原始上是带有负面的意涵,但事实上为数可观的美丽艺术作品都在此时被创作出来。
12世纪时,由于建筑技术的精进,因而造就了大量歌特式教堂的诞生,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Notre Dame)。当然,歌特式风格也不仅止于建筑,诸如雕刻、玻璃制品、装饰品和彩缯图稿等等,都深受影响,这类艺术创作从12世纪中到16世纪初一直绵延不断。事实上宗教在歌特艺术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不论是画家或雕刻家,在他们的作品上都喜爱以宗教为题,对于写实的题材则不甚感兴趣。
约在公元1800年左右登场的浪漫主义运动(Romantic Movement),歌特与中世纪文化再度受到人们的亲睐而得以复苏,浪漫主义可说是对于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理性主义(rationalism)的反动,感性、非理性的态度是这个运动的中心,而在这个时期,歌特开始与黑暗、奇异、古怪扯上关系,事实上浪漫派的许多象征和主题都和这些歌特次文化相当类似,这时期的一些作家十分热衷于描写人心的黑暗、空虚面,性妄想、恐怖、神秘的题材都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运用。此外,在视觉艺术上,浪漫派的画家同样偏爱黑暗、凄凉的景致。在歌特小说中最典型的象征就是吸血鬼(vampire),经典作品Bram Stoker的「Dracula」甚至在书中加入了吸血鬼的图象,其可谓为发19世纪歌特文学以吸血鬼为题的滥觞。
时间来到1980年代,新的歌特运动在英国开始上演,歌特运动的出现或许可视为是对先前庞克文化(punk)的反动,不论如何,歌特精神开始在音乐上展现其影响力,歌特音乐同样喜好以人性的黑暗、空虚面为题,并且对死亡亦有着浓烈的兴趣,缓慢、悲伤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乐的特色,而吸血鬼再度成为这些主题的最佳象征。
除了音乐上的表现,歌特派的艺人团体亦在视觉上展现死亡美学,如脸色画以惨白,着黑色服装,或是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式的褶边服装,而中古世纪的废墟、歌特式建筑亦被广泛运用。英国的歌特运动在80年代中期达到了最高峰,最具代表性的乐团为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和Fields of the Nephilim等。
就音乐风格来说,此时期的英国歌特音乐被称为New Wave,其在摇滚乐中加入了大量的合成器(键盘),以及前述的歌特元素,甚至也带有电子味。而Gothic rock/New Wave在传入美国后则进一步发展出industrial的分支,著名的团体有Ministry和Nine Inch Nail等;另一方面,在欧洲则更驱向电子乐发展。
而虽然歌特音乐在欧洲各地多朝向电子乐发展,同时也有一些其它的变形,但事实上歌特式的金属乐也在90年代初期开始蕴酿,并终于在1995年由挪威名团Theatre of Tragedy的首张同名专辑昭告了歌特气氛金属时代的来临。
不过在开始谈歌特金属前,我们不得不先从毁灭金属(doom metal)讲起,doom metal是一种沉重、黑暗、缓慢、忧郁而哀伤的音乐型态,有人认为doom metal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朔到Black Sabbath的首张同名专辑,及随后的
听书 | 约翰·克利斯朵夫〔51〕
好友奥利维结婚了,和妻子去了别的地方,克利斯朵夫便一个人了,可他并不觉得孤独,孤独并不能使他难受,他还嫌不够孤独呢!
之前捧克利斯朵夫的那家报社,因为捧了克利斯朵夫,就认为他们所捧的人应该是归他们所有,要能够答应他们的要求。
一次,他们要求克利斯朵夫把一本无聊的脚本谱成音乐,克利斯朵夫当场便拒绝了,他不是一个能够被人随意摆弄的人,克利斯朵夫并不认为这些人多么的懂得音乐,或许他们根本就是一窍不通,对于门外汉要对他的音乐指手画脚,他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所以,克利斯朵夫便和这家报社闹得不那么愉快了。
克利斯朵夫并不因此而有丝毫的后悔,他受够了这样的日子,他要回到他的孤独中去。
奥利维走了,他又去找已经很久没有联系的同住一栋楼的那对夫妇,他去看他们,找他们说说话,他发现他们好像比以前更加恩爱了,那家的女主人也经常到克利斯朵夫家里坐坐,她知道,奥利维走了,克利斯朵夫一个人了,她时不时的也帮克利斯朵夫打扫一下屋子。
后来,克利斯朵夫又认识了一个人,一位朋友,塞西尔。
塞西尔,女音乐家,还得过奖,生性恬淡,不追求什么名利,只安安稳稳的生活。她个子矮小,还有些胖,浓眉毛,身体很健康,和母亲住在一起。
有一次克利斯朵夫听了她的表演,大为赞赏,他还把她推荐给那家报社,希望能够报道她的才华,她表示很感谢,可也并不怎么在意。
后来克利斯朵夫常常去听她的表演,他们就如此熟识了。
夏天,塞西尔会在巴黎近郊租一所小屋子,和母亲一同住着,克利斯朵夫去看她,要坐火车,差不多有二十分钟的车程。
克利斯朵夫让她弹琴,她也唱歌,克利斯朵夫发现她的嗓子很好,声音很好听,叫她夜莺。克利斯朵夫建议她练习,也教她唱一些德国的歌谣,她也很喜欢。她天分很高,不多久,技巧就有所进步,他们都为此感到高兴。
他们有时候谈论音乐,有时候也谈论一些俗事,一些日常生活,一块消磨夜晚的时光。
有一天晚上,克利斯朵夫来吃完饭,待得比平时久了一些,后来克利斯朵夫要走的时候又下起了雨,她便留了克利斯朵夫,让克利斯朵夫第二天再走。
克利斯朵夫就睡在客厅,客厅和赛西尔的卧室之间只有一重薄薄的板壁,门也并关不严的。他在床上听到另一张床格格的响,也听到赛西尔平静的呼吸。过了五分钟,她已经睡熟了;他也跟着入梦,没有一点骚乱的念头惊扰他们。
另外,克利斯朵夫又得到了一批陌生的朋友,他们是因为克利斯朵夫的作品吸引来的。
他们在克利斯朵夫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友爱,感受到了鼓舞,把他们心中不能表达的情绪、思想表达了出来,他们好像声气相通,所以他们感到很快活,这些人读了克利斯朵夫的作品,给他写了很多信,他们通过纸张交流,互相汲取营养。
物以类聚,这个以克里斯朵夫为核心的团体越来越大,好像一个光明的世界,一个无形的星球。
克利斯朵夫和他的这些精神上的朋友交流时,他的艺术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不再希望音乐只是一种独白,只是自己的语言,相反的,他要音乐成为和人类沟通的桥梁,唯有跟别人息息相通的艺术才是有生命的艺术。
待续……
克利斯朵夫的情恋悲歌
克利斯朵夫一个精神奋斗的不屈灵魂,事实上在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自己当初愤世嫉俗的勇气已磨耗的所剩无几了。当奥里维意外死去后,对于克利斯朵夫来说,以往对命运不懈抗争的勇气就开始沉沦,不单单是失去了亲密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寄托及灵魂的皈依没有了支撑,瞬间倾覆陷入了绝望。理智与感性由于缺失了以往相互制约的判断力,潜伏在内心深处极具杀伤力的欲望,一步步拖拽着他坠落深不可测的黑洞。当初一向固执清高和对爱情的忠贞信念,跌入了狂乱肉欲漩涡。遇到阿娜如黑夜里的一束磷光,似飞蛾甘愿燃烧自我,曾经那个勇于奋斗不服输的青年迷失了方向,险些断送了为之奋斗的前程。
在他人生关键的时期遇到了奥里维仿佛是命中注定,激活了潜伏在灵魂深处的另一个自我,他是克利斯朵夫的精神化身,理智和情感相互融合纠缠的情人。从克利斯朵夫幼年成长的经历中,最缺少的就是能够真正理解他的人,苦难孤寂的音乐之路使他变成一个耿直顽强富有正义格格不入的另类人。年少时他唯一的情感寄托是母亲鲁意莎,但那只是作为母子间不可割舍的亲情。在精神方面给予他更多支撑的是他的舅舅高脱弗烈特,一个常年流浪在莱茵河畔的老人,对大自然和苦难人生有着朴素认知平凡的导师,对克利斯朵夫年幼时的人生观起到了启蒙作用。而与奥多的友谊,开启了少年的懵懂情缘,俩人的交往如同恋人般爱慕,在彼此对方中都留下了稚嫩纯洁的依恋之情,尤其对克利斯朵夫来说无比珍惜,并把这友谊一直珍藏在心中。直到多年后奥多虚伪的面目令他惊讶和愤怒,少年时期一段幻梦般的情谊就此完结。
与奥多那段并不真诚的友情不同,奥里维仿佛是上帝赐予克利斯朵夫一个失散多年的亲人,他是他的另一半,如同“找到了一颗灵魂,使你在苦恼中有所依傍,有个温柔而安全的脱身之地。”在克利斯朵夫命运多舛的奋斗历程中,奥里维的出现对于他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但从人物深层次的性格本质刻画来说,无疑能够立体多侧面的表现剖析自我。人本身始终都会处于矛盾纠结本能寻求安身立命之地,但现实又是那么不尽人意,各种诱惑敌意逢迎虚假时刻困扰着你,理智和欲望会以各种方式纠缠在一起。克利斯朵夫找不到出路,但凭着年轻气盛和一腔热血对抗这个险恶的社会,接连不断遭到排挤敌视,碰的头破血流。他的性格变得更加孤愤固执不善逢迎,时而理性的坚持正义不甘妥协,时而有感性用事曲解别人的用意。在爱情方面更是单纯友善,使他的爱情一次次失败断送,循环往复陷入无法自拔的两难境地。在他灵魂深处缺少相互协调肢解的通道,只会一味地猛冲乱撞,他潜意识中需要有一股力量一个灵魂来引领。结识奥里维后他像换了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无论在事业或与人相处都变通随和了一些,人也开朗和谐,学会静下来倾听面对这个世界。这个时期的克利斯朵夫是他人生中人格最完满,精神情感也是最幸福的,他内心相互搏斗的灵魂得以融合抚慰。奥里维就像他的知心爱人时刻体味着他伤痛的心灵,两人在精神和感性互补,奥里维偏重于理性,克利斯朵夫则感性多一些,两个不同身世经历的人天造地和的融合在一起,互为依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同侧面表现了人性的两面性。
由此看来,奥里维是全书中的节点,对克利斯朵夫的命运走向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这就不难理解克利斯朵夫在失去奥里维后所做出的癫狂之举,欲望的天平开始倾斜,或许放纵自己能够麻痹伤痛是心。人也许会这样,在人生低谷孤立无援时,那些曾经被自己鄙视的诱惑和肉欲,在失去人生信念坐标的境况下,像燃烧的荆棘般毁灭自己,此时已离堕落只差一步之遥,继续下沉就会跌入地狱,自甘成为一个混混浊浊的人,在瑞士的那段经历险些毁掉了他的一生。
克利斯朵夫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磨难始终伴随着他,从艺术本质看,精神和肉体的相互敌对纠缠是艺术家创作的心路历程。人的本质就是矛盾,他和奥里维之间就是一对永恒性质的矛盾,当奥里维将承载生命的物质抽空,人的生存本质得以真实再现,在极度绝望濒临死亡的境地,进入了生命永恒的体验。遇到阿娜仿佛是奥里维特意安排,看看克利斯朵夫的内心独白:“你可是特意在这个时间打击我。你轻轻的,像个奸细似的,从背后走来把我刺伤了;你对我放出情欲,放出你的那条恶狗。你知道我那时没有气力,不能奋斗;情欲把我制服了,把我什么都拿走了,一切都给玷污了,一切都毁灭了……”此时他已把自己逼到了绝望的境地,甚至体味到了死亡带来的快感,感觉到死亡正向他逼迫而来,生的欲望被谋杀似的手段压制到极限,然后达到最大的反弹。人自身的意志似乎是要逼自己死,操练到最后才知道这意志是绝不允许人去死,非活下去不可。
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灵魂的搏杀、对死亡的体验和认知,使克利斯朵夫重新振作起来。但当他又面对生活时,昔日的棱角被磨平嫉恶如仇的性格开始改变,人变得善感和与世无争。事实上他并没有消沉,而是命运改造了他,学会了用淡定的眼光看待世俗社会,对名利看的更淡了,对敌视他言论的人一笑了之。其实他已得胜了,“他自己也象拉斐尔画上的圣.保罗一样,不声不响的沉思着,靠在剑上,即不恼怒,也不再想战斗,只顾创造他的梦境”。
克利斯朵夫的性格注定在爱情方面不会成功,年轻时的不成熟过于执拗单纯,所遇到的女孩都如过眼云烟般散去。与弥娜的情爱不过是贵族少女的任性和占有欲的游戏,而和阿达的邂逅,看似纯情浪漫富于青春气息结合的背后,隐藏着阿达虚荣不贞洁的背叛,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此相反的倒是失去了几个并未引起他注意的女孩,是他终身的伤痛。萨皮纳一个沉静善良的女邻居,由于自己的疏忽胆怯错失表白机会酿成终身遗憾。而安多纳德对克利斯朵夫的爱慕一直珍藏在内心深处直到离世,曾经的两次擦肩而过的相遇令人动容惋惜,庆幸的是她这份对他的爱传递给了弟弟奥里维。
更令克利斯朵夫想不到的是葛拉齐亚,这个当年毫不起眼羞怯的小姑娘已是成熟矜持的贵妇人,并在暗中多次帮助他。在生命最后的岁月中,她成为他唯一的知心人,他热烈的追求她,但命运的残酷剥夺了他们的爱情,他钟爱的人离世而去,这无疑对克里斯多夫是沉重的打击,命运再次捉弄了他。
全书的结尾耐人寻味,在克利斯朵夫最后为数不多的日子里,他如愿以偿的看到了奥里维的儿子乔治与葛拉齐亚的女儿奥洛拉结为夫妻,了却了他的心结。他俩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挚友的后裔,他把对奥利维和葛拉齐亚的爱给予了这对年轻人,他相信他生命中炙热的情感将得以延续。
而从爱麦虞限身上似乎看到了当年克利斯朵夫愤世嫉俗的影子,这个奥里维曾经的学生,正在固执苦苦地为艺术奋斗着,仿佛是在延续克里斯多夫未尽的事业,这或许是在告诫人们那些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永生不朽。
克利斯朵夫的作品
《约翰·克里斯朵夫》,作者罗曼·罗兰(1866--1944年),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评论家,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他受家庭氛围熏陶,酷爱音乐,并以一篇关于意大利歌剧起源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这部小说创作于1904年至1912年间,他因这部小说一举成名,并获得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这部小说共有十卷,讲述了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充满庸俗、倾轧的社会里的奋斗历程。
约翰·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座小城,他们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祖父曾是王府乐队的指挥,父亲却经常酗酒,以至家境逐步败落。
小克里斯朵夫长相丑陋,但受到祖父的喜爱,常和祖父一起漫步田野,听祖父讲古代的英雄故事,使他从小就萌发了做大人物的想法。做厨娘的母亲胆小善良,一天,他在母亲帮佣的主人家遭到少爷、小姐作弄,因反抗受到主人毒打,母亲还让他赔礼下跪。这使他感到非常难过,更气愤人间的不公。
祖父送他一架旧钢琴,还带他到剧场欣赏歌剧,引起了他对音乐的兴趣,常常自己爬到椅子上去按琴键。父亲发现了他的这个爱好,想做为他的一个特长,作为将来向上爬的手段,于是天天用戒尺逼他练琴,累得他终于有一天支持不住了,他起而反抗:故意弹错音节。父亲气得吼声连连,戒尺雨点一样打下去,克里斯朵夫被制服了,不得不每天一边流泪一边弹琴,他对音乐厌恶透顶的同时,内心已被音乐占据,他不由自主的爱上音乐,并要把一生都献给这个凝聚自己所有喜怒哀乐的艺术。
祖父留心把孙子随时哼唱的曲谱整理起来,还加了伴奏与和声,编成乐曲,取名为《童年遣兴》,在乐谱的封皮上还题上了小克里斯朵夫的名字,让克利斯朵夫弹奏,并呈报宫廷开了专场音乐会,他的表演受到全场欢迎,大公爵夸这个6岁孩子是“再世莫扎特”。从那以后,他受到莫大的鼓舞,开始有意识的弹琴作曲,这让祖父高兴得哭了起来。
他做乡村货郎的舅舅崇尚“平常的人”,他感情真切,给了约翰另一种教育。他唱动听的歌谣,让约翰呼吸田野清新的空气,在夜里感觉大自然交响曲中数不清的乐器,到生活中去创作真正的音乐,使克里斯朵夫又受到更好的音乐熏陶。
克利斯朵夫11岁时被任命为宫廷音乐联合会的第二小提琴手,跟管风琴师学和声,他学多种乐器,用他的收入补家庭生活的困难。祖父这时在欣慰中死去,父亲整日喝得烂醉如泥,根本指不上,生活的重担压在他的身上,他不得不经常应召到公爵府替讨厌的笨蛋去演奏,这使他深感屈辱和痛苦,也和仰慕金钱、权势的长辈更疏远了,他还找了几份家庭教师的兼职。生活的重担把他压得喘不过起来。只有舅舅带给他快乐,他们月下荡舟,听桨上滴水的琶音,看河面水气的颤动……约翰边接受音乐教育,边参加乐队演奏,他已经升任第一小提琴手,他有一个伟大的信念:将来要写出伟大的作品。
一次赴乡间野餐,克利斯朵夫在渡船上结识了一个博学多闻的青年奥多,两人成为知交。和奥多的友谊成为他未来爱情的先导。参议官新寡的太太克里赫,带着女儿弥娜,从柏林搬来与他家毗邻。太太请他做女儿的家庭教师,教女儿弹琴,弥娜和他年纪相仿,很赏识克利斯朵夫的天赋和品格,也不时修正他的举止和仪态,对他产生了好感。克里斯朵夫一次在弹琴时很冲动的吻了弥娜的手。很快,弥娜的母亲窥破了他们的关系,她以出身、门第和财产为由极力反对,这使克里斯朵夫认清了他和她们的距离,悲愤交加的离开了这里。
爱情的打击还未在内心平息,父亲又醉死在沟里。两个弟弟都去外出谋生,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们换到了一处更简陋、便宜的住所。房东的外孙女洛莎迷恋他,可是他爱上了开小针线铺的年轻寡妇萨皮纳。不料,萨皮纳突然患流行性感冒去世了,悲痛之余,又和帽店女职员阿达相爱,但很快被这个水性杨花的女人抛弃。爱情的打击使他消沉下去,整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泡在酒馆里。舅舅帮助了他,教育他突破情欲之网,重新振作精神,埋头音乐创作,克里斯朵夫警醒了。
克利斯朵夫在听音乐会时,感到演奏者萎靡不振,观众也听得百无聊赖,他懊丧的发现,所谓大师的作品无不充满着虚假和造作。他义无反顾地撕毁了以前俗套的乐曲,批评了几乎所有德国古典音乐大师的虚伪。守旧势力说他“标新立异”,“完全疯了”,曾喜爱他的大公爵也开始反感他,震动的乐坛联合反击,使他举办的演奏自己新作品的音乐会受到了挫折和冷落。就在事业受挫时,他受人利用,在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音乐评论,把那些乐队指挥、演奏家、歌唱家乃至观众都得罪了。他孤独、愤怒,决意远走他乡。临行前,他去参加农庄的节日舞会,因一个姑娘不愿和醉酒的军官跳舞而遭打,他打抱不平打死了军官,被解救的姑娘让他到巴黎避难,他匆匆给母亲留了一张便条就逃走了,他出了边境,到了法兰西。
在巴黎,他过着艰苦的生活,一方面他要找工作糊口,另一方面他又不肯亵渎音乐艺术。最后,他为一个肉店老板女儿葛拉赛、一个汽车制造商的女儿史丹芬以及她的表妹葛拉齐亚教授钢琴。葛拉齐亚充满爱心,经常为克里斯朵夫的不幸命运而痛苦。
在别人的引荐下,他参加了巴黎文艺界的活动,用交响诗的形式写成了话剧,并拿到剧院去演出。可社会党议员和一些别的政客们,虽是自命自由的思想家,其实禁止别人的思想自由。一个社会党议员热心促成他的歌剧《大卫》的上演,并拉自己的情妇担任剧中主角,结果这女人声音恶俗不堪,克里斯朵夫为撤换角色与议员闹翻,演出告吹。气得克里斯朵夫大病一场,唯一的收获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个靠教书为生的青年诗人奥里维。他的几份教课的差事都因此丢了,生活又陷入窘境。克里斯朵夫的一切都得到葛拉齐亚的深切关注,她一直在无法给克里斯朵夫提供帮助而伤心。
克里斯朵夫与朋友奥里维合租一所公寓,奥里维非常钦佩约翰的音乐天才和充沛精力,约翰也喜欢奥里维的智慧清明,谦和仁爱,他们都热爱自由。约翰随奥里维到平民中去,他看到了法国潜藏的生机。他要求团结抗暴,扫除贵族气息,而奥里维醉心宗教,梦想有一个爱一切的公平世界。他们在社会上经过几年的激昂奋斗之后,终于都为成千上万的淳朴心灵埋头创作了,他的《大卫》在法德两国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以前被喝倒彩的《伊芙琴尼亚》也被重新发现,受到热烈欢迎。大家公认克利斯朵夫是天才,生活也因此出现了转机。这时,克里斯朵夫发现自己和奥里维都爱上了工程师的女儿雅葛丽纳,他主动退出,促成他们的婚约,并搬到别处居住。
克里斯朵夫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又一次遭到别人的陷害,出版商哀区脱篡改出版克利斯朵夫的作品,使他陷入困境。很快,他发现他的文章又有了改变,奥国大使馆还邀他前去演奏。原来当年狂热爱他、曾是他学生的葛拉齐亚,当上了奥国的伯爵夫人,是她在暗中保护他,使他又一次得以脱身。不久,“五一”节那天,他和好朋友奥里维参加游行运动,奥里维为救一个挤倒的孩子被人群踏在脚下,他在混战中刺死了一名施暴的警察,也不得不逃往瑞士。在瑞士,他思念亡友,心都要碎了。心情平息之后的他和一个医生妻子发生了关系。事后,他无法原谅自己的道德行为,托辞离开隐遁到一个小村里。
在一次散步的时候,他偶遇已丧夫的葛拉齐亚,俩人沉入重逢的喜悦,虽然葛拉齐亚的儿子阻止俩人的结合,他们仍在心心相印中获得了满足。
十年过去了,克利斯朵夫开始重新思索人生,他感到自己为创造以道德为目标的最高艺术已无能为力了,他把上帝当作心灵的寄托和理想的归宿。这时,他的作品在欧洲各地演奏并极受欢迎。他在德国杀死军官的旧案已经撤销,在法国打死警察的事也被人遗忘。他可以自由来入于德法之间。但约翰想逃避巴黎的伤心往事,自愿留在瑞士。在葛拉齐亚的支持下,他接受了巴黎的邀请,去指挥几个音乐会,他的演出引起巨大轰动,连过去反对他的人也捧他了。
晚年的克利斯朵夫誉满欧洲,他继续创作,但他的作品已不像早年那样风雷激荡,而是和谐恬静。葛拉齐亚去世后,克里斯朵夫也闭门不出,他在弥留之际,脑际回想起临终的自慰:“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
谁知道《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简介
约翰·克里斯朵夫》,作者罗曼·罗兰(1866--1944年),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评论家,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他受家庭氛围熏陶,酷爱音乐,并以一篇关于意大利歌剧起源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这部小说创作于1904年至1912年间,他因这部小说一举成名,并获得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这部小说共有十卷,讲述了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充满庸俗、倾轧的社会里的奋斗历程。
约翰·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座小城,他们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祖父曾是王府乐队的指挥,父亲却经常酗酒,以至家境逐步败落。
小克里斯朵夫长相丑陋,但受到祖父的喜爱,常和祖父一起漫步田野,听祖父讲古代的英雄故事,使他从小就萌发了做大人物的想法。做厨娘的母亲胆小善良,一天,他在母亲帮佣的主人家遭到少爷、小姐作弄,因反抗受到主人毒打,母亲还让他赔礼下跪。这使他感到非常难过,更气愤人间的不公。
祖父送他一架旧钢琴,还带他到剧场欣赏歌剧,引起了他对音乐的兴趣,常常自己爬到椅子上去按琴键。父亲发现了他的这个爱好,想做为他的一个特长,作为将来向上爬的手段,于是天天用戒尺逼他练琴,累得他终于有一天支持不住了,他起而反抗:故意弹错音节。父亲气得吼声连连,戒尺雨点一样打下去,克里斯朵夫被制服了,不得不每天一边流泪一边弹琴,他对音乐厌恶透顶的同时,内心已被音乐占据,他不由自主的爱上音乐,并要把一生都献给这个凝聚自己所有喜怒哀乐的艺术。
祖父留心把孙子随时哼唱的曲谱整理起来,还加了伴奏与和声,编成乐曲,取名为《童年遣兴》,在乐谱的封皮上还题上了小克里斯朵夫的名字,让克利斯朵夫弹奏,并呈报宫廷开了专场音乐会,他的表演受到全场欢迎,大公爵夸这个6岁孩子是“再世莫扎特”。从那以后,他受到莫大的鼓舞,开始有意识的弹琴作曲,这让祖父高兴得哭了起来。
他做乡村货郎的舅舅崇尚“平常的人”,他感情真切,给了约翰另一种教育。他唱动听的歌谣,让约翰呼吸田野清新的空气,在夜里感觉大自然交响曲中数不清的乐器,到生活中去创作真正的音乐,使克里斯朵夫又受到更好的音乐熏陶。
克利斯朵夫11岁时被任命为宫廷音乐联合会的第二小提琴手,跟管风琴师学和声,他学多种乐器,用他的收入补家庭生活的困难。祖父这时在欣慰中死去,父亲整日喝得烂醉如泥,根本指不上,生活的重担压在他的身上,他不得不经常应召到公爵府替讨厌的笨蛋去演奏,这使他深感屈辱和痛苦,也和仰慕金钱、权势的长辈更疏远了,他还找了几份家庭教师的兼职。生活的重担把他压得喘不过起来。只有舅舅带给他快乐,他们月下荡舟,听桨上滴水的琶音,看河面水气的颤动……约翰边接受音乐教育,边参加乐队演奏,他已经升任第一小提琴手,他有一个伟大的信念:将来要写出伟大的作品。
一次赴乡间野餐,克利斯朵夫在渡船上结识了一个博学多闻的青年奥多,两人成为知交。和奥多的友谊成为他未来爱情的先导。参议官新寡的太太克里赫,带着女儿弥娜,从柏林搬来与他家毗邻。太太请他做女儿的家庭教师,教女儿弹琴,弥娜和他年纪相仿,很赏识克利斯朵夫的天赋和品格,也不时修正他的举止和仪态,对他产生了好感。克里斯朵夫一次在弹琴时很冲动的吻了弥娜的手。很快,弥娜的母亲窥破了他们的关系,她以出身、门第和财产为由极力反对,这使克里斯朵夫认清了他和她们的距离,悲愤交加的离开了这里。
爱情的打击还未在内心平息,父亲又醉死在沟里。两个弟弟都去外出谋生,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们换到了一处更简陋、便宜的住所。房东的外孙女洛莎迷恋他,可是他爱上了开小针线铺的年轻寡妇萨皮纳。不料,萨皮纳突然患流行性感冒去世了,悲痛之余,又和帽店女职员阿达相爱,但很快被这个水性杨花的女人抛弃。爱情的打击使他消沉下去,整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泡在酒馆里。舅舅帮助了他,教育他突破情欲之网,重新振作精神,埋头音乐创作,克里斯朵夫警醒了。
克利斯朵夫在听音乐会时,感到演奏者萎靡不振,观众也听得百无聊赖,他懊丧的发现,所谓大师的作品无不充满着虚假和造作。他义无反顾地撕毁了以前俗套的乐曲,批评了几乎所有德国古典音乐大师的虚伪。守旧势力说他“标新立异”,“完全疯了”,曾喜爱他的大公爵也开始反感他,震动的乐坛联合反击,使他举办的演奏自己新作品的音乐会受到了挫折和冷落。就在事业受挫时,他受人利用,在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音乐评论,把那些乐队指挥、演奏家、歌唱家乃至观众都得罪了。他孤独、愤怒,决意远走他乡。临行前,他去参加农庄的节日舞会,因一个姑娘不愿和醉酒的军官跳舞而遭打,他打抱不平打死了军官,被解救的姑娘让他到巴黎避难,他匆匆给母亲留了一张便条就逃走了,他出了边境,到了法兰西。
在巴黎,他过着艰苦的生活,一方面他要找工作糊口,另一方面他又不肯亵渎音乐艺术。最后,他为一个肉店老板女儿葛拉赛、一个汽车制造商的女儿史丹芬以及她的表妹葛拉齐亚教授钢琴。葛拉齐亚充满爱心,经常为克里斯朵夫的不幸命运而痛苦。
在别人的引荐下,他参加了巴黎文艺界的活动,用交响诗的形式写成了话剧,并拿到剧院去演出。可社会党议员和一些别的政客们,虽是自命自由的思想家,其实禁止别人的思想自由。一个社会党议员热心促成他的歌剧《大卫》的上演,并拉自己的情妇担任剧中主角,结果这女人声音恶俗不堪,克里斯朵夫为撤换角色与议员闹翻,演出告吹。气得克里斯朵夫大病一场,唯一的收获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个靠教书为生的青年诗人奥里维。他的几份教课的差事都因此丢了,生活又陷入窘境。克里斯朵夫的一切都得到葛拉齐亚的深切关注,她一直在无法给克里斯朵夫提供帮助而伤心。
克里斯朵夫与朋友奥里维合租一所公寓,奥里维非常钦佩约翰的音乐天才和充沛精力,约翰也喜欢奥里维的智慧清明,谦和仁爱,他们都热爱自由。约翰随奥里维到平民中去,他看到了法国潜藏的生机。他要求团结抗暴,扫除贵族气息,而奥里维醉心宗教,梦想有一个爱一切的公平世界。他们在社会上经过几年的激昂奋斗之后,终于都为成千上万的淳朴心灵埋头创作了,他的《大卫》在法德两国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以前被喝倒彩的《伊芙琴尼亚》也被重新发现,受到热烈欢迎。大家公认克利斯朵夫是天才,生活也因此出现了转机。这时,克里斯朵夫发现自己和奥里维都爱上了工程师的女儿雅葛丽纳,他主动退出,促成他们的婚约,并搬到别处居住。
克里斯朵夫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又一次遭到别人的陷害,出版商哀区脱篡改出版克利斯朵夫的作品,使他陷入困境。很快,他发现他的文章又有了改变,奥国大使馆还邀他前去演奏。原来当年狂热爱他、曾是他学生的葛拉齐亚,当上了奥国的伯爵夫人,是她在暗中保护他,使他又一次得以脱身。不久,“五一”节那天,他和好朋友奥里维参加游行运动,奥里维为救一个挤倒的孩子被人群踏在脚下,他在混战中刺死了一名施暴的警察,也不得不逃往瑞士。在瑞士,他思念亡友,心都要碎了。心情平息之后的他和一个医生妻子发生了关系。事后,他无法原谅自己的道德行为,托辞离开隐遁到一个小村里。
在一次散步的时候,他偶遇已丧夫的葛拉齐亚,俩人沉入重逢的喜悦,虽然葛拉齐亚的儿子阻止俩人的结合,他们仍在心心相印中获得了满足。
十年过去了,克利斯朵夫开始重新思索人生,他感到自己为创造以道德为目标的最高艺术已无能为力了,他把上帝当作心灵的寄托和理想的归宿。这时,他的作品在欧洲各地演奏并极受欢迎。他在德国杀死军官的旧案已经撤销,在法国打死警察的事也被人遗忘。他可以自由来入于德法之间。但约翰想逃避巴黎的伤心往事,自愿留在瑞士。在葛拉齐亚的支持下,他接受了巴黎的邀请,去指挥几个音乐会,他的演出引起巨大轰动,连过去反对他的人也捧他了。
晚年的克利斯朵夫誉满欧洲,他继续创作,但他的作品已不像早年那样风雷激荡,而是和谐恬静。葛拉齐亚去世后,克里斯朵夫也闭门不出,他在弥留之际,脑际回想起临终的自慰:“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
希望这份克里斯朵夫的悲伤吉他谱能为你的学习和演奏带来一些帮助,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谱子或资源,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吴京吉它谱整理发布,以上简谱均来自互联网收集供喜爱吉他的朋友免费学习。如果涉及侵权请提供有力证据以便处理。